日期:2025-11-01 08:34:03

提到我军里的军事奇才,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是粟裕、刘伯承那些接受过正规军校训练的将领,但其实最顶尖的那位根本不是科班出身,没有接受正式的军事教育,偏偏他却能屡次让对手束手无策。他的作战布局若放到现在的军事学院去分析,恐怕也难以复现,难不是不愿意学,而是达不到那种境界啊。
1932年的赣州战役,红一军团那可真是挺吃劲的,毛泽东一开始就不怎么看好,觉得打仗如果贸然出手肯定会输个干净。结果果然,局势变得不妙。周恩来请毛泽东下来,要他去处理善后,毛泽东拿起地图一看,快速调整战术,局势顿时出现了转机。这事儿让党内的人都知道了,毛泽东不仅懂军事,而且不是凭一时一时的拍脑袋在做决策的。
四渡赤水这段,真是一出经典。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一过,毛泽东亲自操盘,敌人以为南下的红军要向西走,或者说被吓得以为他们会跑掉,结果毛泽东的策略让人啧啧称奇,就像是在下棋似的。有些人还抱怨,说换个指挥可能更稳点,但毛泽东坚持自己的计划,最终带领红军成功突围。
就算美国西点军校把这场仗的所有资料都研究得清清楚楚,模拟出来的结果也未必能好过实际,总结下来就是美军遇到这种局面,基本上就得投降了。因为这根本不是一套固定的套路,而是战场节奏的把握艺术,讲究的就是不按常规出牌。
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中,黄百韬兵团向西撤退,粟裕就根据形势开始调整战斗节奏。不过,原本粟裕打算只打两淮小仗,毛泽东眼光长远,一下子把它提升成了大决战,意在一举打散敌军的主力。粟裕先行动后报告,毛泽东没批评,说打得不错,只是要求汇报得细一些,把纪律放在心上。这其实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——知道什么时候放权,什么时候集中兵力。
1948年,在东北,指挥部打算攻锦州,但觉得准备不充分,就像点菜时觉得不够像一桌饭还要叫两桌客似的。毛泽东连续发了几百封电报催促,还批评他们太胆小。事实证明,毛泽东的判断果然没错,攻下锦州后,东北局势逆转,国民党没了翻盘的机会。后来指挥部也承认,主席这个战略眼光确实远见卓识。
他们都是顶尖的将才,快速突破和大兵团作战的战术,都离不开毛泽东的战略指导。可以说,他们像枪,毛泽东像手,二者相辅相成,各展所长,但从全局布局来看,毛泽东掌控全局,最终用结果来说话。
抗战那阵子,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游击,搞得日军都快焦头烂额的了。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打不过敌人,毛泽东用点巧招,每次都让对方摸不着头脑。日军参谋本部琢磨毛泽东的战法,直呼他为东方游击战的宗师。
毛泽东不仅仅是个军事指挥家,更把政治和军事结合得紧紧的。他明白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存亡,那可是生死攸关的。孙子兵法说:善战者,能让敌人追着自己跑,而自己不被追着跑。毛泽东就是这样让敌人跟着跑——四渡赤水,敌人以为在逃,其实是在调兵遣将;淮海战役,敌人以为在坚守防御,实际上是在引诱他们;辽沈战役,敌人以为犹豫不决,实际上是在积蓄力量。
这些战役用地图数据和兵力分析根本打不出效果,因为缺少他那一眼的眼光和胆识。危难时,他能看到希望;光明时,依然保持清醒,靠着智慧、经验和人心的掌控。这,是我军唯一的极品军事天才。
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带领发展工商业,推动土地制度改革,并推进一五计划。到1956年中共八大时,他依然担任主席。国家的工业产量逐步上升,农业实现了集体化,国防实力也得到提升,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。1976年9月9日,他在北京去世,享年82岁。
鸿岳资本配资-专业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排名第一-安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